峨嵋派
小說 | 《倚天屠龍記》 《笑傲江湖》 《飛狐外傳》 |
---|---|
時代 |
元朝 明朝 清朝 |
祖師 | 郭襄 |
掌門 |
風陵師太 滅絕師太 周芷若 金光上人 |
人物 |
孤鴻子 紀曉芙 丁敏君 貝錦儀 靜虛 靜玄 靜照 靜迦 靜慧 靜空 宋青書 袁紫衣 |
峨嵋派首见于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然而为人们熟知,主要源于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记载郭靖黄蓉夫妇的二女儿郭襄遍寻华夏,觅杨过未果,于四十岁时出家为尼,创立峨嵋派。峨嵋派弟子大多为女性,男性弟子身份职位偏低。
但到了《笑傲江湖》时掌事的不再是尼姑或女子而是金光上人这类男子,门下弟子也换成了道士。而《飛狐外傳》中女主角袁紫衣(法名“圆性”),其师父亦是峨嵋派大师。
目錄
- 1 峨嵋派武學
- 2 倚天劍
- 3 派內主要人物
- 4 參見
峨嵋派武學
- 峨嵋心法 临济十二庄
- 講動靜功修練,其排列順序是:
- 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
- 練功的入手途徑,始于道家而歸于佛家的四智如來境界。
- 十二莊分別以十二個字標名,又可分別稱爲:
- 天字莊、地字莊、之字莊、心字莊、遊龍莊、鶴翔莊、
- 旋風莊、飄雲莊,大字莊、小字莊、幽字莊、冥字莊。
- 每練成一莊都有對自身有莫大好處,特別是當將十二莊互爲反正融會貫通時,
- 即天地、之心、大小、龍鶴、風雲、幽冥,
- 對內力修爲會有助益,並可增加可以使用的內功特異功能。
- 峨嵋九陽功
- 覺遠大師圓寂之際,蒙眬呓語部分《九陽真經》經文,張三豐、郭襄、無色大師默記了一部分。
- 當年傳得《九陽真經》的三位,悟性各有不同,根柢也大有差異。
- 武功是無色大師最高;郭襄所學最博;張三豐當時武功全無根基,正因如此所學反而最精純。
- 是以少林、峨嵋、武當三派,一個得其‘高’,一個得其‘博’,一個得其‘純’。
- 三派武功各有所長,但也可說各有所短。
- 郭襄后来成为峨嵋派的创派祖師“九阳神功”是启发峨嵋开宗立派的武功,又名《峨嵋九陽功》
- 回風拂柳劍
- 清風襲月 飄雪穿雲 千峰競秀 萬流歸宗
- 烏龍攪柱 大雁啼沙 進退龍遊 天地鶴翔
- 金頂九式
- 趙敏迎戰陳友諒時所用的峨嵋派劍法。
- 滅劍﹑絕劍
- 滅絕師太自创的峨嵋派剑法。
- 飄雪穿雲掌
- 峨嵋派掌法精要所在,在张无忌为保锐金旗残众时,与滅絕師太约定承受的第一掌,掌力忽吞忽吐,闪烁不定,引开敌人的内力,再行攻击。
- 截手九式
- 峨嵋派掌法精要所在,在张无忌为保锐金旗残众时,与滅絕師太约定承受的第二掌,滅絕師太以截手九式的第三式击中张无忌背心。
- 佛光普照掌
- 峨嵋派掌法,套路只有一招,以峨嵋派九陽功作爲根基。
- 掌力笼罩敌人全身,使对方挡无可挡,峨嵋派中,除了滅絕師太一人练就,是张无忌为保锐金旗残众时,与滅絕師太约定承受的第三掌。
- 金頂綿掌
- 峨嵋派掌法,速度奇快直线攻击的掌法,和武当派的绵掌形似而神非,宋青書在屠狮大会上力战丐帮长老时曾用过,但功力不足没法稳胜,暗中改用武当绵掌应战。
- 三陽開泰 五氣呈祥 罡風推雲 逆流捧沙
- 雷洞霹雳 金頂佛光 梵心降魔 法尊八荒
- 天罡指穴法
- 峨嵋派點穴法
- 浪起湖心 瀑落清潭 龜蛇競渡 倒索攀山
- 閃現雷鳴 地動山搖 水拍雲崖 泰山壓頂
- 雁行刀法
- 峨嵋派刀法
- 配合內功臨濟十二莊,心法刀法互相呼應
- 讓字訣 打字訣 頂字訣 引字訣 套字訣
- 陳字訣 探字訣 逼字訣 藏字訣 錯字訣
- 諸天化身步
- 峨嵋派輕功
- 天地鈎 鳳點頭 鷹爪松 風擺柳 陰陽箭 日月扣
- 四象掌
- 祖師郭襄自创掌法,此套掌法圆中有方,阴阳相成,暗藏天地阴阳、方圆动静四象,滅絕師太素来自负为天下绝学。
- 張無忌在光明頂與何太沖夫婦、華山二老對陣時,無法破解四人聯合使出的正反兩儀刀劍之術,周芷若曾以四象掌的要義指點張無忌。
倚天劍
峨嵋派的掌門相传着倚天劍和屠龙刀的秘密,而当世其他外人无一知晓。本来倚天劍为峨嵋派所有,但因杨逍的关系而失落了,后来终被滅絕師太寻回。滅絕師太将刀剑中藏有兵书和秘笈之事告知周芷若,当周芷若取得剑中的《》时,便练了速成版的武功,学会了。《九阴真经》的武功本来和峨嵋派的武功全无关系。
派內主要人物
-
郭襄
- 風陵師太
-
滅絕師太
- 靜玄
- 靜虛
- 丁敏君
- 紀曉芙
- 貝錦儀
-
周芷若
- 宋青書
-
滅絕師太
- 風陵師太
參見
- 門派
- 中國武術
1簡介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上古修仙學道聖地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
2武功風格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雲(據董如軍《峨眉劍技法七招》,《武林》1992年第5期)
峨眉派功法介于陽剛與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爲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發揮了道家上善若水的柔弱之道。
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莺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只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
3特點及招式動作
近年來,較多武術工作者對于峨嵋武術的拳法技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峨嵋武術拳理技法和南方拳術以及北方拳術有所區別,具有獨特之處,而這種具有南北交融的技擊風格也逐漸得到了廣大武術研究者的認同。如張培蓮認爲(《峨嵋劍》,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峨嵋劍的特點是:擊法明快,撩挂劃圓,翻如閃電,雲穿轉圈,上驚下取,劍法多變,刺如猛虎,劈斬如山,抹截攔掃,虛實相間,以活爲本,以快爲上,以巧取勝。孟憲超認爲(《峨嵋派拳術的技擊要求與特點》,武林,1987年第7期)峨嵋派拳術的技擊法則爲十字攻守秘訣,包括陳法、讓法、閃法、頂法、探法、隨法、通法、騙法、藏法、錯法。董如軍認爲(《古代實戰秘訣:峨嵋派拳術述真》,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1),峨嵋派拳術屬內家拳技法,動作講究剛、柔、曲、直。技擊戰術講究誘敵深入,後發制人。趙鴻賓認爲(《明清四大名槍探析》,武林,1993年第7期)從《手臂錄》中反映出峨嵋槍法的風格特點是不言步法,不言立勢,攻守兼施。槍法理論講究用技易,治心難,提出治身、宜動、宜靜、攻守、審勢的對紮槍法理論。汪鍵認爲(《習峨嵋武功》,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峨嵋武術套路特色是短小精悍,拳多腿少,步伐靈活多變,以防代攻。技擊特色是後發先制,閃展騰"轉"、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鈎彈蹬踢、吞吐沈浮。武功特色是內外兼修,並以縮、小、綿、軟、巧。
峨嵋派拳術技藝中的哲理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峨嵋派拳術技藝具有濃厚的攻防搏擊意識
四川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地處“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氣候特殊、地形複雜,巴蜀民衆勤勞勇敢,尚武善鬥,素以靈巧著稱。因此,凡練峨嵋派拳術必須帶著深厚的攻防搏擊意識(即帶有強烈的敵情觀念),做到與假設之敵進行模擬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靈步活,拳腳生風,擊法變換于瞬間,做到“有形打形,無形打影。”峨嵋派拳術技藝的深厚意識,是拳師們在長期的習武實踐中産生的。是拳師們大腦這種高級組織的特殊物質的機能,練峨嵋派拳術技藝十分強調膽壯、氣足、力雄、法准、機巧。
(二)峨嵋派拳術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了衆多的技術流派,峨嵋派拳術技藝,除具有中華武術的普遍性之外,還獨具有手法細密、一法多變、掌指兼用、身靈步活、拳腳生風、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等特點。這些特點,就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特殊屬性。在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發展過程中,拳師們不斷地吸取各技藝流派技擊精華,充分發揮四川人機智靈巧、頑強勇鬥精神,打法則以偏側滾進、單邊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點,從而使其技藝不斷創新、不斷發展。這種在繼承中華武術固有的蔟防技擊性和運動形式基礎上,充分發揮四川人拳術技藝獨特打法、使之揚長避短,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既有中華武術的普遍屬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三)峨嵋派的“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
“剛與柔”這對矛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中尤爲重要,早在明代唐順之所作的《峨嵋道人拳歌》中描述練剛時“忽然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砂走。”柔時“百折連腰盡無首。”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嵋派拳術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在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系在峨嵋派拳術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爲本,以剛爲用,剛柔得中。”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嵋派拳術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快与慢”是峨嵋派拳术技艺中运动节奏的具体表现, 快与慢要相互依托,互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数峨嵋派拳术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时“鼻息无声神气守”,如木偶似的轻柔细缓,但一书起来则如星女掷灵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嵋派拳术谱记载:“手脚齐出方为真,借力使力须抖劲,拳脚勇锐快当先,招尽势定慢中静。”这种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发、快慢相兼的技击原则,正是峨嵋派拳术运动风格之表现。快与慢的正确处理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以快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坟稳,快中求活动,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强调快,应防止“一快遮百丑”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细活”的做法。
“動與靜”的矛盾關系是“以靜爲動爲奇。”“默然而處,亦動也。”故有“動極而求靜,靜極而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識爲峨嵋派拳術技藝發展的內在原理之一。動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基本動態,這種動態包含著踢打摔拿劈刺掄砸多種擊法(並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以及身軀擰旋折疊、吞吐浮沈、俯仰屈伸;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表現于內的動則是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斷的准確,反應的及時。
“虛與實”是峨嵋派拳術法善用的一大原則。四川人體質輕靈,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時,常采用“避實擊虛”,以巧制勝。拳經說:“開合虛實,即爲拳經。”這就指出,攻出時要開之以虛,誘敵深入,伺機反攻。防守時要合之以實,使敵無暇可擊。峨嵋派拳術技藝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在拳藝中則表現爲重心爲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右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爲實,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拳譜雲:“實打實,拼蠻勁,虛打虛,空稀稀,實打虛,傷骨筋,虛化實,省氣力。”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高与低”这对矛盾反映在拳艺中是指动作结构上的变化要有高有低之变化。 因此,峨嵋派拳术路中,就有高桩与矮桩之分;有满手与短手之别;身法上有挺展放在与收缩紧小之异。拳谱讲:“高打矮,长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脚招。”又云:“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嵋派拳术演练风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叠、俯仰伸屈等变化。因此,有“龙行虎步,鸡身猴形、五掌七掌、鹏尽凤腾”之说。
“輕與重”之矛盾表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是以形喻勢的又一體現。拳譜雲:“強打蜻蜒點水”樣的輕靈巧打,“弱打似猛虎撲食”樣沈重勇猛。講究輕如蜻蜒點水,重如鐵錘擊石。擊拳以氣摧力,快而有力,發腿似野馬飛蹄,掌指點穴似離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雲,勢沈如高山巨鼎,竄蹦似猿猴攀枝,靜沈似龍盤虎踞。故峨嵋派拳術技藝一招一勢重如鐵,一法一式輕如葉。輕爲突出重,重爲輕之根,輕重緩急,使演練拳藝更趨技藝的悠揚旋律。
以上所述“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矛盾,均在拳藝中綜合性的表現,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更富有科學性、技擊性。
4曆史沿革
起源
在中國武術界,峨嵋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鼎立而三始于明代,而武当与峨眉的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可是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能够找到这三派起源的记载寥若晨星,故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史》也未能论述三派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关于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传说: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相传是古代道家所传的,而峨嵋派则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
有“天下秀”美誉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经》云:“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兹当第七洞天,一名虚灵洞天,一名灵陵太妙洞天。”[28]《洞天福地记》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览治之。”[29]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30]据史籍记载,曾来峨眉修道和参访的道教人物颇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与道教相关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访道隐居峨嵋山。据说有位武士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嵋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嵋通臂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记作“战国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术大全》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嵋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嵋山授徒甚众。”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赵晔是东汉人,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订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1507-1560年,江苏武进人)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師”的说法一脉相承。
定形
戰國末期秦滅巴蜀,此時已有道家在此傳方仙道術,三國蜀漢與曹魏、孫吳連年征戰,兩亞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湧入巴蜀,爲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遲在魏晉時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稱皇人)論道之地,和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問道的傳說。如《五符經》雲:“皇人在峨眉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爲屋,黃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31]《抱樸子》載:“黃帝……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于玉堂,請問真一之道。”[32]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雲:“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軒轅黃帝。”[33]另《三皇經》、《真文經》、《元氣論》、《泰一書》等道教典籍中也有關于此事的記載。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幾處關于天真皇人論道的遺迹。純陽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傳即是黃帝問道處,另又有軒轅觀及靜室道紀堂。據《元一統志》載:“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縣三十裏,洞口爲十字,昕昏出雲氣,乃天真皇人論道之地。舊有觀宇,今爲荊棘。”[34]胡世安《登峨山道裏紀》載:“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黃帝訪廣成子天真皇人,遊此,遇一叟于洞外,詢有侶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35]現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軒轅橋即清音閣“雙飛龍橋”之左橋,相傳系軒轅黃帝遊峨眉山時修建。另據《有像列仙全傳》載,來峨眉山受道于天真皇人的還有史通平和瞿武兩人。史通平于漢光武年間,從會稽來蜀,詣峨眉拜谒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訣。在青神縣之北平山頂結廬煉大丹,龍虎成形,餌之,白日升舉。瞿武乃後漢犍爲郡人。七歲時開始絕粒,服食黃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師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龍往來,每系龍于彭山黃龍鎮灘上。今純陽殿右側之“升仙台”遺址,相傳是瞿武乘龍飛升之處。
《封神榜》上被封爲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趙朗,字公明,人稱財神佛。相傳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傳是他修仙時遺物,今石床上供奉著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師妹雲霄、碧霄、瓊霄,相傳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煉洞府即“三霄洞”。據《搜神記》載,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日,乘木羊見人,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二峨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複還,皆得仙道。故裏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36]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騎木羊修真處。《列仙傳》載,楚人周陸通,字接輿,“好養生,食橐栌,木實及蕪菁子。遊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見之,曆數百年也”。[37]費士戣《歌鳳台記》雲:“按皇甫谧《高士傳》、葛洪《神仙傳》、宋劉孝標《世說注》,皆以接輿避楚王騁,夫妻入蜀,隱于峨眉,不知所終也。”[38]《莊子·人間世》中雲,孔子到楚國時,接輿遊其門,藉歌鳳以勸谕孔子。明朝時的明光道人曾將普賢菩薩、廣成子、接輿共同奉祀在報國寺的前身會宗堂中,同享香火。
據《神仙傳》雲,東漢左慈,見漢祚將衰,天下亂起,深感值此衰亂之世,官高者危,財多者死,富貴榮華,實不足貪,乃學道。他曾來峨眉山隱修,今伏虎寺對面有一土丘,相傳爲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側有“左慈洞”,據說爲左慈當年隱修之處。據《新纂雲南通志·釋道》載,三國時的孟優,乃孟獲之兄,清靜好道,得異人傳授藥方。諸葛亮南征中,軍士誤飲啞泉,諸葛亮派人求孟優相助。孟優發藥給軍士吃後,均語談如常。後孟優入峨眉山隱居修道,不知所終。被民間尊奉爲“藥王佛”的孫思藐(公元581——682年),相傳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曾來峨眉采藥。又于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來峨眉山牛心寺煉“太一神精丹”。當時煉丹處即今牛心寺後的丹砂洞,亦名藥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黃色,寸草不生,據說是丹藥熏炙所致。在峨眉豬肝洞上方5公裏處,有洞名“八仙洞”,相傳爲八仙聚會之處。純陽殿右的“十字洞”,相傳是仙人呂洞賓遊此時以劍劃石而成,神水池側的“大峨”二字,也爲呂洞賓手書。宋初著名道士陳抟,曾隱居峨眉,自號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壽”二字,出于其手筆,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組成,據說:“福”字系“白鶴踏芝田”,“壽”字系“青龍蟠玉柱”。宋末時峨眉山麓曾建有陳抟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傳曾來峨眉山隱修。現二峨山仰天窩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爲其屍解處,洞旁曾建有玉蟾殿。明朝高道張三豐,曾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來峨眉山傳道並于多處留筆,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詩碑”。另外,據史籍記載,曾有不少高道如:晉朝時的陸修靜,唐朝時的王仙卿,張煉師、楊煉士、李處世,五代時的楊仙公,宋朝時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遊訪參學,修煉道術。
魏晉時期,佛教傳上峨嵋山。道士們“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爲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長生不老。受華夏文化影響,僧人也開始普遍學習道家養生、吐納。
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的昙鸾,昙鸾,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还有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昙鸾自号有魏玄简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于今山西省文水县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来文水考察,据史书资料记载寻得了昙鸾大师之墓,在今文水县开栅镇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为昙鸾大师发迹之后传道之地 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昙鸾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岁到五台山朝圣,随即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学习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对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译的《百论》这四论有精深的研究,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乘空宗学者。他认为昙无谶译的《大集经》词义深密,难以开悟,于是就着手为此经作注。中途积劳成疾,为了治疗气疾出门寻访名医,毅然长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访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诚意所感动,传其仙经。
不过,关于昙鸾法师用道教方法治病,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称他从陶弘景处得仙经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炼。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昙鸾因问佛经中长生不死之法,可有胜过此仙经者?菩提留支日: “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长生法?纵得长生,终轮回于三有耳。”即以《观无量寿经》与昙鸾日: “此是大仙方!”鸾拜而受之,遂焚仙经,专修净业。
这里讲陶弘景传给他服气法。精神抖擞的昙鸾辞别陶弘景,北归途经洛阳时,遇僧人菩提流支。昙驾向对方夸耀自己学得长生不老术,对方大喝一声,训戒说:佛教里有《观无量寿经》。于是昙鸾便抛弃服气法,皈依净土念佛,终于奠定了净土教的基础。此说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佛道两教的关系,耐人寻味,因为它主张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说的寿,佛教称无量寿,这也非常有趣。《云笈七簸》里有题为。县鸾大师服气法”的记载。此外县鸾还曾想其学过本草学。昙鸾对弥陀净土信仰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弥陀净土经典作出通俗的解释,并简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時代便恨佛典盘诃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诚阿弥陀佛偈》。③由于早年学道,他还善于“调心练气”为他人治病,因此“名满魏都”。晚年著有《调气论》、《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麓》等。足见他并未放弃对道家养生学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後世尊爲天台宗三祖,他有著較高的佛教性功修養和宗教家的濟世情懷,但屢遭惡論師毒害,幾度垂死。身體傷害和饑寒長期妨礙了他的禅修,因此,他在誓願文中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長壽以普度衆生的願望,稱“誓願入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來,佛法的修行目標是證得漏盡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達到的煩惱斷盡的“極樂”狀態),但修證前五種神通(慧思用這個佛教概念來借指神仙方術,即道教命功所達到的肉體長生安樂的效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因爲“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他發願:“誓于此生作,長壽五通仙;修習諸禅定,學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术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学修性,开中国宗教史先命后性佛道双修模式之先河。后来到北宋时期,金丹派南宗祖師张伯端更是以先命后性的模式融内丹学和禅宗为一体,延续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陈朝时期即提出了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是针对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训练,仍属于性功范畴),在长期止观禅修中,智顗为了解决自己及徒众身体上的不适和疾病,有条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将其融入了止观修习的体系中。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认为,止观修习前应该先调五事,即对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和心理进行调适,其中就融汇了道教的修养方术,例如坐禅前后的按摩法,以及对百脉不通处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谈到治病时,提到以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息治疗脏腑疾病,又认为“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这些都反应了智顗对道教命功兼收并蓄的态度。
可見,智顗實際上采取了一種融彙型的佛道雙修模式,他實際創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氣息。後來,佛教廣泛采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少林武術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內家拳發展,中國佛教這種特有的禅武雙修的風氣正反應了佛道雙修的普遍影響。
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僧学行道教养生术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昙鸾,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学道教仙术,著有《调气方》、《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等阐发道教养生术。后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无量寿经》,乃烧道教仙经,专意弘扬念佛求生净土法门,被日本净土宗奉为祖師。昙鸾的净土宗著述中,虽不见仙学影响之迹,但从《道藏》中所存《昙鸾法师服气法》看,他似乎并未完全否定道教养生术,而把佛教数息禅法融人道教养气法中,形成一种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养生气功,其法略为:宽坐,放松身体,“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半食顷,闭目举舌奉腭,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气出入声近旁人得闻,初粗渐细,十余息后,声仅自闻。凡觉有痛痒处,便想从呼气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愿文》中表示为护法故,“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为此,他祈愿诸圣赐以芝草神丹,疗病除饥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把道教追求的炼养成仙作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桥梁。天台三祖智颉的禅学体系中,所述六字气治病法,见于此前陶弘景辑的《养性延命录》,引自《仙经》及《明医论》,不见于印度佛典,当出自道教、中医。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对道教炼养成仙说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說多類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氣、服石、煉藥、外丹、符祭等方術,追求長生成仙,其與道教的淵源關系,可能早在善無畏、金剛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據印度傳說,1500年前(當中國南北朝初),有華人塔哈烏江至孟加拉一帶傳授中國密宗(即道教仙術)。印度教密宗經典《度母秘義經》、《摩诃支那功修法》、《風神咒坦特羅》、《須彌山坦特羅》等,皆稱印度密宗的“支那功”來自中國。根據泰米爾文密教經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兩位來自中國,其泰米爾名字爲博迦爾(Bogar)與普裏巴尼(Pulipani),這兩位大師寫過許多關于梵咒、醫術和煉丹術的著作,他們于西元3世紀到印度伽耶等地傳播道教的醫學與化學思想,在印度的化學史與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類似道教仙術之說,大概間接地淵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峨嵋山臨濟宗白雲禅師用華夏峨眉本有的氣功,創編了“峨嵋臨濟氣功”。據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大師(1908-1984年,江蘇江陰人)研究考證,白雲禅師原爲道士,後皈依佛門。他精通醫學,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融彙,寓內功導引按摩術、點穴、布氣、針灸于功法中,融養生、醫療、技擊爲一體,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臨濟氣功術。因爲這種集醫、道、武術精華于一身的功法共有12節,後人稱之爲“峨嵋十二樁功”。按照臨濟宗的規定,此功只能在宗內秘授,不得外傳,故民間知之甚少。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舉姜一懷,來峨嵋山拜金頂朝天和尚爲師,得“峨嵋十二樁功”真傳,後落戶于南充,嫡傳此功于後代。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醫師周潛川居士(1907-1972年,原籍四川威遠),著有《峨嵋十二樁釋密》(195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周潛川將全部研究心得傳授與巨贊大師。巨贊曾經來川收徒傳授峨嵋十二樁功。受巨贊指導的傅偉中先生,于1982年和1985年,由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了《峨嵋臨濟氣功-峨嵋十二樁述真》和《峨嵋臨濟氣功-峨嵋天罡指穴法》兩書。這些書,對于峨嵋臨濟氣功走出佛門、流布社會、澤惠民衆做出了貢獻。此功分爲文武兩抛和大小兩種練形法。練習文抛和小練形法,主要是祛病強身;練習文武兩抛和大練形法的,既能爲他人診治疾病,又可以防身禦敵。
在動功“峨嵋十二樁”的基礎上,後來又發展起了靜功六大專修功:虛步功、重錘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指穴功--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它融氣功、按摩、點穴、布氣和武功爲一體,又可稱爲“氣功導引點穴按摩法”。
南宋時期峨嵋山又有個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翻滾動作,創編出一套猴拳。因爲武藝高強的德源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故這種拳術叫作“白眉拳”,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四川、廣東、香港、澳門和美國、歐洲的華人,都有練習。德源長老還把峨嵋山僧道的武技資料搜集起來,結合身身的經驗,編寫了《峨嵋派拳術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嵋武術實踐作了系統的總結。這本書是目前找到的有關峨嵋武術的最早文字資料。有學者認爲,這本書是峨嵋派武術發展成熟並自成體系的標志。
鼎盛
明代,峨嵋派武術進入鼎盛時期,英才輩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爲精湛。上引明人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嵋派拳術術的高超技藝,從起勢到收勢的全過程,其神態、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記敘得細致入微。他用“忽而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沙走”贊其硬功卓絕;用“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頌其軟功柔韌;用“去來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動作敏捷;用“險中吳巧衆盡驚,拙裏藏機人莫究”概括其伸縮開合,變化自如,可謂精深之至。《峨嵋道人拳歌》其30句,是現今找到的頌揚峨嵋派武術的唯一專題詩篇。
除了拳術和氣功,峨嵋派的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的技法,明代時也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中國武林中,峨嵋派的劍術和槍法是最著名的。據傳,峨嵋劍是僧人在“白猿二十四法”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動作嚴謹,招式凶猛,擊法明快,以巧取勝。民國時期,清音閣李真法師內功深厚,劍術尤精,有“峨嵋劍仙”之譽,其門人遍及甘陝。明代著名軍事家、武術家程沖鬥(安徽休甯人?)撰有《耕余剩技》,記述了“峨嵋槍法”、“白眉棍法”等技藝。清康熙年間,曾經師從朱熊占學習峨嵋槍法的明遺民吳殳(1611-1695年,號侖塵子,江蘇婁江人)著《手臂錄》,精確地闡述各種槍法,其中寫道“西蜀峨嵋山普恩禅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槍法,立機穴室,峨習兩載,一旦悟徹,遂造神化,遍遊四方,莫與駕並。槍法一十八劄,十二倒手,攻守兼備,破諸武藝。”可見其變幻莫測,精妙絕倫。在峨嵋槍法中,有治心、治身、動靜、攻守、審勢、戒謹、倒手等技法,大大豐富了峨嵋武術的理論。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嵋山大坪寺僧創編“浪子燕青拳”;五十五年(1790年),山僧模仿青龍白鶴之勢,創編“六乘拳”;嘉慶年間(1796-1820年),龍神堂極善法師從山上黑龍江的湍急回旋水勢得到啓發,花了十年心血,創編出拳剛掌巧腿多變的“烏龍拳”。清末,仙峰寺神燈長老和紫芝洞清虛道長,與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各派武林高手交流,爾後回峨嵋山,苦心編出“峨嵋子午門武術”,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時練習而命名。其風格以子午拳爲代表,還有子午槍、子午刀、子午劍、子午棍等器械技法。又有碧雲、靜雲二道長創“八封拳”;光緒三年(1877年)付雲和尚創“虎爪拳”。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记室”(秘书)何崇政(四川名山人),兵败脱难后,削发为僧法号湛然,来往于川西、川东等地,以哥老会的组织形式,结交八方豪杰志士反清,曾经在峨嵋山住锡多年。他撰有《峨嵋派拳术谱》一书(亦称《拳乘》),开篇有诗“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其中“一树”指峨嵋武术,“五花”指巴蜀的五个片区,而“八叶”则指四川武林中的“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个门扔。尽管现在四川武术界对“五花”有不同解释,对八个門派是否都属于峨嵋派尚有争议,但足以说明峨嵋派武术博采众长,其流传之广和門派之众多。
峨嵋山
峨嵋派中有一种独特的器具--峨嵋刺,形似女人的发簪,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刺杀武器;还有玉女拳等功法。有些武侠小說将这些神奇功法和器具加以演绎渲染,甚至借虚构的武林高手之口,推衍出峨嵋派武术为某些尼姑、女侠开创,使不少人对峨嵋武术源流产生了种种误解,很需要正本清源。
在長期的曆史演變過程中,峨嵋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少林派、武當派相比較,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它特別強調內外兼修。其實,這三大派各有精微造詣,都講究內修外練,體用兼備,只是程度不同。少林派由僧人所創,大開大合,硬攻直上,搶先進攻,以腿法著稱,善于先發制人,屬于外家拳;武當派系道士所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動靜結合,借力打力、屬于內家拳;而峨嵋派則爲道、僧共創,更加注重內外兼修。從上述“峨嵋十二樁功”和“天罡指穴法”可以看出,它既重視內氣的修練,又講究形體的結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剛,剛柔相濟,長短並用。
峨嵋派在传承中善于吸收和融会其他門派的功法,也给其他門派输送了血液。他们在相互切磋中取长补短,不断推陈出新。隋代末年,云游到峨嵋山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云昙,就曾将少林拳法传授给了峨嵋僧人。明代洪武年间,著名道士张三丰曾经到峨嵋山传道,并向峨嵋僧人学习了火龙拳、通臂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这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白地道出了它与峨嵋通臂拳的密切关系。清乾隆年间,善擒拿术的江西武术大师杜观印,来四川传授过“杜门拳”。光绪年间,广西杜林有姓周号大侠者到峨嵋山与武僧共创“字门拳”。
5發展現狀
关于峨嵋派武术的历史资料,零星而分散,很难搜集齐全。由于三大派武术的起源和发展都与道教密切相关,使之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而有些明清时期创编的拳术或其它套路,往往托名唐宋或更早的高人,又无法考证,关于它的错综复杂門派,至今还难以全面地概述。
清末以后,由于洋枪洋炮的输入,武术的御敌功能不再具有广泛的意义。三大派武术都渐渐式微了,但是仍然有许多民间人士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习武,只是人数越来越少了。1983年,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为抢救、挖掘和弘扬峨嵋派武术,征集到许多武术资料,采访了巴蜀境内数千名60岁以上的老拳师,对他们的技法进行录像,收集到了68个門派、2368种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比同期收集到的少林派武术250多种更为丰富多彩。
峨嵋神功在海外也有流傳,今英國有黃紀富、史密斯等人成立的“國際白眉武術聯合會”,美國有陳堅、陳朝輝父子創立的峨嵋武術館,意大利也有徐浩建立的峨嵋武術館,加拿大的李蓉創辦了峨嵋武術氣功保健中心,創編了三星太極拳。擅長蛇拳的加籍華人梁守喻多次組織加拿大與四川武術的交流。
1982年之后, 少林派凭借电影《少林寺》风靡中国而鹊声再起,迅速发展;武当派奋起直追,也有一定的规模。相对来说,起源最早、种类最多,武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峨嵋派,反倒薄弱得多。近20年来,为振兴峨嵋派武术,先后设立了四川省武术馆,成立了四川武术协会;乐山市、峨嵋山市、夹江县、眉山市和成都市建起了许多所武馆或武术学校;峨嵋山市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武术操,从少年儿童抓起。由乐山大佛文武学校组成的“峨嵋武术表演团”,多次在峨嵋山、成都、重庆、深圳和香港等地表演以彰显之。也有不少外国青年,到乐山大佛文武学校学习峨嵋派武术。2002年9月,乐山第四届国际旅游大佛节中,在峨嵋山举办了“少林、武当、峨嵋三大門派武术精英赛”,以促进峨嵋派武术的振兴。
成立于2004年夏的中國峨嵋武術研究會,會員迅速發展到500多人,認真整理峨嵋派武術資料,研究弘揚之法,積極從青少年中培養武術尖子,已經湧現出“峨嵋十三劍”等一批年輕的高手。
6相關文獻記載
從明代開始有峨眉派的記載,明代中葉人唐順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荊川先生文集》裏,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
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
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了。
峨眉派的分支,據清初《峨眉拳譜》上說:
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五花”是從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黃陵派,據說從陝西流入;
二、點易派,以川東涪陵點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東道家勝地青城山得名;
四、鐵佛派(雲頂派),川北較爲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東豐都青牛山而得名。
“八葉”是從技擊風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門,據說傳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稱“申門”。特點是巧、快、靈、動,如猢狲狀,別名“狲門”。
二、嶽門、據說由嶽飛所傳,特點是矮樁,手法不劃圓不成拳。
三、趙門,據說爲趙匡胤所傳,借鑒少林派太詛長拳(據說也是趙匡胤所傳)等拳法,特點是高樁。又因習練紅拳,稱爲“紅門”。
四、杜門,以傳說中諸葛亮八陣圖之“杜門”而得名,一說拳法傳于自然門杜觀印。特點是封鎖嚴密,善于防守。
五、洪門,相傳以明太詛洪武年號而得名,習練大、小洪拳,特點是剛勁。
六、化門,又稱“蠶閉門”、“纏閉門”,三十六閉手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緊封敵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門,又稱“智門”,因收勢擺成字形而得名,特點是高樁長手,起伏大。
八、會門,又稱”慧門”,以神拳爲代表,,講究觀師默像,念咒語,頗爲神秘。
峨眉派總的特點,在于亦剛亦柔,如玉樹臨風,是諸家武術中姿態優美的一種。有詩贊峨眉派說(見孟憲超《對峨眉派拳術的進一步探討》,《武林》1987年第四期):
絕藝驚人俠士風,千年擊技古今同。
堪開玄理樹新幟,悟透禅機棄舊功。
假身玉女虛是實,真谛峨眉有非空。
諸家應複昔時而,妙處良然在個中。
雖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7曆史淵源
峨眉派祖師是郭襄女侠?
金庸著名武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通过武当派开山祖師张三丰的弟子俞莲舟对峨眉武术起源有一个"著名结论"--"俞莲舟道:‘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说这个结论"著名",是因为它出自中国新派武侠小說宗师金庸笔下,并因《倚天屠龍記》在海内外的大量发行而传播甚广。由于金庸本人巨大的影响力和他书中常以史实夹杂虚构的写法讲述故事,使得他笔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正史",因此,峨眉派是女侠郭襄所创,峨眉武术源自"九阳真经"之类"小說家言"竟使很多读者笃信不疑。一些读者甚至穿凿附会地说:"郭襄的武功传至滅絕師太、紀曉芙、周芷若等后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都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武林》1986年第4期刊载的《峨眉拳》一文则称:"祖師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
起于戰國,成于南宋"是本來面目
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通过对大量峨眉武术典籍资料的翻阅和对峨眉武术传人的采访,发现《倚天屠龍記》中的说法完全是金大侠的"想当然",并没有任何依据。而《武林》所载一文《峨眉拳》也始终没有被峨眉派传人承认。而目前得到公认的却是,历史上的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宋末元初;峨眉武术创始人是战国武师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侠;开创峨眉派的应为南宋峨眉山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他们都是男人而不是尼姑。在"峨眉武术文化论坛"上,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乐山文化名人魏奕雄先生提出的"峨眉武术起于战国,成于南宋"论述得到了与会武术名人、峨眉派传人们的一致认同。据了解,魏先生对峨眉武术关注多年,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魏先生告诉记者,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据说学徒甚众。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師"。峨眉武术正是发源于此。而宋朝以后,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习武者不少。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糅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桩功",因其类共有十二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桩功"。同一时期的德源长老模仿猿猴腾跃动作,编出一套猿拳,由于德源和尚眉毛纯白,人称白眉道人,所以武术界又将猿拳称作"白眉拳"。白眉道人所著的《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派武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应该说,这本书就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
8金庸武俠
南宋末年,襄陽大俠郭靖與妻子女俠黃蓉力拒蒙古,獨守襄陽。其次女名喚郭襄,家學淵源,武功駁雜,而行事縱性,與其外祖黃藥師相類,遂有“小東邪”之稱。十五歲時過黃河風陵渡口偶識神雕大俠楊過,從此芳心可可,獨屬其人。楊過在她十六歲生日上率江湖群豪以賀,其後楊過與小龍女重逢,並于第三次華山論劍後與衆人在華山分別,從此郭襄開始了她在江湖中尋找楊過的旅程。
三年后,郭襄途经少室山,拜访少林无色禅师。适逢昆仑派祖師何足道来少林挑战。因山间偶遇,郭襄乃奏考磐,而何因此而暗恋郭襄,特意为奏蒹葭相和。少林一战,何足道技惊全场,却又终于被觉远大师之徒张君宝击败,故返回西域而创昆仑一派,而觉远也因张君宝被指为偷艺而不得不带张与郭襄逃亡。是夜,觉远口颂“九阳真经”圆寂,郭襄、张君宝、无色皆有所悟。无色创少林九阳功;张君宝也因此而开创武当,自号三丰;郭襄仍然行走江湖,希望能与杨过碰面,却始终没能再见,在四十岁那年,她忽然大彻大悟,在峨嵋出家为尼,从而开创了峨嵋派。
据传黄蓉在襄阳城破之前曾将杨过赠与郭襄的玄铁重剑熔化而铸倚天劍和屠龙刀,内藏兵法秘奥与武学精要,分授次女郭襄与小儿子郭破虏,并留下“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这几句话。
峨嵋第二代掌門为風陵師太,其法号也是郭襄为纪念与杨过的初逢(风陵渡)而起的。她的弟子,即滅絕師太的师哥孤鴻子与明教高手杨逍约斗不敌,负气而亡,将倚天劍失落并留入官府。
风陵传衣钵于滅絕師太,灭绝也终于重新抢回倚天劍,并广招弟子,使峨嵋声誉日隆,成为与少林、武当、昆仑相抗礼的四大門派之一。
書中描述
【1】衛四娘尚未回答,忽聽得南邊號角之聲,嗚嗚不絕。昆侖派的一名弟子走到艙門口,說道:“崆峒派和峨嵋派的接應到了。”西華子和衛四娘大喜。
【2】張翠山卻又多了一重心事:“峨嵋派還不怎樣,崆峒派卻和大哥結有深仇。他傷過崆峒五老,奪了崆峒派的《七傷拳經》,他們自然要苦苦追尋他的下落。”
【3】過了好一會,崆峒和峨嵋兩派各有六七人走進船艙,和俞蓮舟、西華子、衛四娘等見禮。崆峒派爲首的是個精幹枯瘦的葛衣老人,峨嵋派爲首的則是個中年尼姑。這幹人見到天鷹教的李天垣等坐在艙中,都是一愕。
【4】西华子大声道:“唐三爷,靜虛师太,武当派跟天鹰教联了手啦,这一回咱们可得吃大亏。”那矮瘦葛衣老人唐文亮是崆峒五老之一,中年尼姑靜虛师太是峨嵋派第四代大弟子,都是武林中颇有名望的好手,听到西华子这么说,都是一怔。靜虛师太为人精细,素知西华子的毛包脾气,还不怎样。
【5】张翠山和殷素素听了,都慨然赞叹。俞莲舟道:“当年听得觉远祖師传授《九阳真经》的,共有三位。一是恩师,一是少林派的无色大师,另一位是个女子,那便是峨嵋派的创派祖師郭襄郭女侠。”殷素素道:“我曾听爹爹说,郭女侠是位大有来头的人物,她父亲是郭靖郭大侠,母亲是丐帮的黄帮主黄蓉,当年襄阳失陷,郭大侠夫妇双双殉难。”
【6】這事張翠山早聽師父說過,殷素素卻是第一次聽到,極感興趣,說道:“原來峨嵋派上代與武當派還有這樣的淵源。這一位郭襄郭女俠,怎地又不嫁給張真人?”
【7】殷素素將無忌放下地來,緊緊握住他手,說道:“這些大半是女子啊。二伯,她們都是昆侖派的麽?”俞蓮舟道:“不,是峨嵋派的。”張翠山奇道:“峨嵋派的?你怎說多多拜上‘鐵琴先生’?”
【8】殷素素道:“你怎知她們是峨嵋派的?認出了人麽?”
【9】張翠山點頭道:“二哥以指擊劍,她們還是撒劍的好,受傷倒輕。峨嵋派的內功本是極好的,只是未有適當功力便貿然運使,遇上高手,不免要吃大虧。二哥倘若真將她們當作敵人,這兩個女娃娃早就屍橫就地了。可是峨嵋派跟咱們向來是客客氣氣的啊。”
【10】俞莲舟道:“恩师少年之时,受过峨嵋派祖師郭襄女侠的好处,因此他老人家谆谆告诫,决不可得罪了峨嵋门下弟子,以保昔年的香火之情。我以指击剑,发觉到对方内劲不对时,收势已然不及,终于伤了二人。虽然这是无心之失,总是违了恩师的训示。”
【11】殷素素笑道:“好在你最後說是向鐵琴先生請罪,不算是正面得罪了峨嵋派。”
【12】這時他們的座船早已順水向下遊,影蹤不見。六艘小船均已沈沒,舟中槳手濕淋淋的一個個爬上岸來。殷素素道,“這些都是峨嵋派的麽?”俞蓮舟低聲道:“多半是巢湖的糧船幫。”殷素素望了一眼地下明晃晃的五柄長劍,俯身想拾起瞧瞧。俞蓮舟道:“別動她們的兵刃,倘若劍上刻得有名字,咱們以後便無法假作不知。這就走罷!”殷素素這時對這位二伯敬服得五體投地,應道:“是!”攜了無忌之手,走向江岸大道。
【13】四人走近馬匹,見柳樹上釘著一張紙。張翠山取下看時,見紙上寫道:“敬奉坐騎三匹,以謝毀舟之罪。”字是炭條寫的,倉卒之際,字迹甚是潦草,筆致柔軟,顯是女子手筆。殷素素笑道:“峨嵋派姑娘們畫眉用的炭筆,今日用來寫字條給武當大俠。”俞蓮舟道:“她們倒也客氣得很。”于是解下馬匹,三人分別乘坐。無忌坐在母親身前,大是興奮。
【14】張翠山見了適才峨嵋派衆女的所爲,料是爲了尋問謝遜的下落而來,說道:“原來義兄跟峨嵋派也結下了梁子,我在冰火島上卻沒聽他說起過。”
【15】俞莲舟叹道:“峨嵋派门规极严,派中又大多是女弟子。滅絕師太自来不许女弟子们随便行走江湖。这次峨嵋派竟然也跟天鹰教为难,我们当时颇感诧异,直到最近方始明白了其中缘故,原来河南开封金瓜锤方评方老英雄有一晚突然被害,墙上留下了‘杀人者混元霹雳手成昆也’十一个血字。”
【16】殷素素问道:“那方评是峨嵋派的么?”俞莲舟道,“不是。滅絕師太俗家姓方,那方老英雄是滅絕師太的亲哥哥。”张翠山和殷素素同时“哦”的一声。
【17】張松溪一直在盤算敵我情勢,見峨嵋六弟子到來,稍稍寬心,暗想:“紀姑娘是六弟未過門的妻子,待會兒若是說僵了動手,峨嵋派或會助我們一臂之力。”
【18】只有峨嵋派送的才是真正重礼,十六色珍贵玉器之外,另有一件大红锦缎道袍,用金线绣着一百个各不相同的“寿”字,花的功夫甚是不小。靜玄师太向张三丰言道:“这是峨嵋门下十个女弟子合力绣成的。”张三丰心下甚喜,笑道:“峨嵋女侠拳剑功夫天下知名,今日却来给老道绣了这件寿袍,那真是贵重之极了。”
【19】這些人連袂上山,除了峨嵋派之外,原是不惜一戰,以求逼問出金毛獅王謝遜的下落,但武當派威名赫赫,無人敢單獨與其結下梁子。倘若數百人一湧而上,那自是無所顧忌,可是要誰挺身而出,先行發難,卻是誰都不想作這冤大頭。
【20】他四人隔着数道门户,各运内力互相对答,便如对面晤谈一般。峨嵋派靜玄师太、靜虛师太,崆峒派的关能、宗维侠、唐文亮、常敬之等功力不逮,便插不下口去。其余各帮各派的人物更是心下骇然,自傀不如。
【21】张翠山磕了三个头,说道:“多谢恩师。弟子有一独生爱子,落入好人之手,盼恩师救他脱出魔掌,抚养他长大成入。”站起身来,走上几步,向着空闻大师、铁琴先生何太冲、崆峒派关能、峨嵋派靜玄师太等一干人朗声说道:“所有罪孽,全是张翠山一人所为。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教各位心满意足。”说着横过长剑,在自己颈中一划,鲜血迸溅,登时毙命。
【22】峨嵋派众人最后起身告辞。紀曉芙见殷梨亭哭得伤心,眼圈儿也自红了,走近身去,低声道:“六哥,我去啦,你……你自己多多保重。”殷梨亭泪眼模糊,抬起头来,硬咽道:“你们……你们峨嵋派……也是来跟我五哥为难么?”紀曉芙忙道:“不是的,家师只是想请张师兄示知谢逊的下落。”
【23】两年前武当山上一会,少林、武当双方嫌隙已深。张三丰一代宗师,以百余岁的高龄,竟降尊纡贵的去求教,自是大失身分。众人念着张翠山的情义,明知张三丰一上嵩山求教,自此武当派见到少林派时再也抬不起头来,但这些虚名也顾不得了。本来峨嵋派也传得一份“九阳真经”,但掌門人滅絕師太脾气十分孤僻古怪,张三丰曾数次致书通候,命殷梨亭送去,滅絕師太连封皮也不拆,便将信原封不动退回。眼下除了向少林派低头,再无别法了。
【24】贫道当年服侍觉远大师,得蒙授以‘九阳真经’。这部经书博大精深,只是其时贫道年幼,所学不全,至今深以为憾。其后觉远大师荒山诵经,有幸得闻者共是三人,一位是峨嵋派创派祖師郭女侠,一位是贵派无色掸师,另一人便是贫道。贫道年纪最幼资质最鲁,又无武学根底,三派之中,所得算是最少的了。”
【25】彭和尚睁大了眼睛,竟不转瞬,淡淡的道:“素仰峨嵋派滅絕師太行事心狠手辣,她调教出来的弟子自也差不了。彭莹玉今日落在你手里,你便施展峨嵋派的拿手杰作吧!”
【26】紀曉芙长剑横出,轻轻巧巧的将丁敏君这一剑格开了,说道:“师姊,这人已然无力还手,这般伤害于他,江湖上传将出去,于咱们峨嵋派声名不好。”
【27】她同门姊妹吵嘴,旁人都听得没头没脑,这时才隐约听出来,似是峨嵋派掌門滅絕師太对紀曉芙甚是喜爱,颇有相授衣钵之意,丁敏君心怀嫉妒,这次不知抓到了她甚么把柄,便存心要她当众出丑。张无忌一直感念紀曉芙当日对待自己的一番亲切关怀之情,这时眼见她受逼,恨不得跳出去打丁敏君几个耳光。
【28】那日在武当山上,紀曉芙见张翠山、殷素素自杀身亡,怜悯张无忌孤苦,曾柔声安慰,又除下自己颈中黄金项圈,要想给他。但张无忌当时心中愤激悲痛,将所有上山来的人,都当作是迫死他父母的仇人,因之对紀曉芙出言顶撞,使她难以下台。后来张无忌年纪大后,得知当日父亲和诸师伯叔曾拟和峨媚诸侠联手,共抗强敌,才知峨嵋派其实是友非敌,而于紀曉芙对他的一番心意,事后回想,心中更常自感激。
【29】张无忌于是将昨晚见到胡青牛偷入她茅舍下毒的事说了,又道:“我闻到你那碗‘八仙汤’中,有铁线草和透骨菌的刺鼻气味。这两味药本来也有治伤之效,但毒性甚烈,下的分量决不能重,尤其和八仙汤中的八昧伤药均有冲撞,于你身子大有损害。虽不致命,可就缠绵难愈了。”紀曉芙道:“你说余外的十四人也是这样,这事更加奇怪。就算我爹爹或是峨嵋派无意中得罪了胡先生,但不能那一十四人也均如此。”
【30】紀曉芙听他说得天真,将天下事瞧得忒煞轻易,不禁苦笑,缓缓说道:“孩子,也不是我有意对不起你殷六叔,当时我是事出无奈,可是……可是我也没后悔……”瞧着张无忌天真纯洁的脸孔,心想:“这孩子的心地有如一张白纸,这些男女情爱之事,还是别跟他说的好,何况眼前之事,也不见得与此有关。”说道:“我和丁师姊闹翻后,从此不回峨嵋,带着不儿,在此以西三百余里的舜耕山中隐居。两年多来,每日只和樵子乡农为伴,倒也逍遥安乐。半个月前,我带了不儿到镇上去买布,想给不儿缝几件新衣,却在墙角上看到白粉笔画着一圈佛光和一把小剑,粉笔的印痕甚新。这是我峨嵋派呼召同门的讯号,我看到后自是大为惊慌,沉吟良久,自忖我虽和丁师姊失和,但曲不在我,我也没做任何欺师叛门之事,今日说不定同门遇难,不能不加援手。于是依据讯号所示,一直跟到了凤阳。
【31】“這日等了一天,不見我峨嵋派同門到來,後來卻又陸續到了幾人,有神拳門的、有丐幫的,都說是接到同門邀約,到臨淮閣酒樓聚會。第二天又有幾個人到來,但個個是受人之約,沒一個是出面邀約的。大家商量,都起了疑心:莫非是受了敵人的愚弄?
【32】张无忌见是一个女子,惊奇无比,问道:“你……你是谁?”那妇人背心中了峨嵋派的重手,疼得脸色惨白,说不出话来。紀曉芙也问:“你是谁?为甚么几次三番来害我?”那妇人仍然不答。紀曉芙拔出长剑,指住她胸口。
【33】忽听得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说道:“晓芙,怎地如此不争气?走过去便走过去!”紀曉芙又惊又喜,回身叫道:“师父!”但背后并无人影,凝神一瞧,才见远处有个身穿灰布袍的尼姑缓缓走来,正是峨嵋派掌門、师父滅絕師太。她身后还随着两名弟子,一是师姊丁敏君,一是师妹貝錦儀。
【34】金花婆婆咳嗽两声,向滅絕師太瞪视两眼,点了点头,说道:“嗯,你是峨嵋派的掌門,我打了你的弟子,你待怎样?”
【35】金花婆婆道:“我跟峨嵋派無冤無仇,打過一次,也就夠啦。阿離,咱們走罷!”說著慢慢轉過身去。
【36】金花婆婆淡淡一笑,說道:“當年峨嵋派郭襄郭女俠劍法名動天下,自然是極高的,但不知傳到徒子孫手中,還剩下幾成?”
【37】金花婆婆心头立时闪过武林中相传的那六句话:“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喃喃道:“原来倚天劍落在峨嵋派手中。”
【38】“我心中驚慌,連忙逃走。那人也不追來。第二天早晨,我在店房中醒來,見我的長劍好端端地放在枕頭邊。我大吃一驚,出得客店時,只見那人又跟上我了。我想跟他動武是沒用的了,只有向他好言求懇,說道大家非親非故,素不相識,何況男女有別,你老是跟著我有何用意。我又說,我的武功雖不及你,但我們峨嵋派可不是好惹的。”
【39】简捷恶狠狠的狰狞可怕,倒也罢了,这薛公远笑嘻嘻的阴险狠毒模样,张无忌瞧着尤其觉得寒心,大声道:“我是武当子弟,这小妹子是峨嵋派的。你们害了我二人不打紧,武当五侠和滅絕師太能就此罢休吗?”
【40】簡捷一愕,“哦”了一聲,覺得這話倒是不錯,武當派和峨嵋派的人可真惹不起。薛公遠笑道:“這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等你到了我肚裏,再去向張三豐老道訴苦罷。”簡捷哈哈大笑,說道:“肚裏餓得冒出火來啦,你便是我的親兄弟、親兒子,我也連皮帶骨的吞了你。”轉頭向薛公遠的兩個師弟喝道:“快生火燒湯啊。還等甚麽?”那二人提起地下的鐵鍋,一個到溪裏去淘水,另一個便生起火來。
【41】張無忌自來極有骨氣,若是殺他打他,決不能討半句饒,但這時身陷歹人之手,競要給人活生生的煮來吃了,不由得張惶失措,哀求了幾句。薛公遠反而不住嘲笑:“哈哈,武當派、峨嵋派的弟子在江湖上逞強稱霸,今日卻給我們一口一口的咬來吃了,張三豐和滅絕老尼知道了,不氣死才怪。”
【42】当日何太冲在后堂设了筵席,款待张无忌与杨不悔。张无忌心想杨不悔是紀曉芙的私生女儿,说起来于峨嵋派的声名有累,因此当何太冲问起她的来历时,含糊其辞,不加明言。
【43】张无忌不肯示弱,不愿呼痛,但终究还是“啊”的一声叫了出来,说道:“她是你的女儿,她妈妈便是峨嵋派女侠紀曉芙。”
【44】杨逍又细问了一遍紀曉芙临死的言语,垂泪道:“灭绝恶尼是逼她来害我,只要她肯答应,便是为峨嵋派立下大功,便可继承掌門人之位。唉,晓芙啊,晓芙,你宁死也不肯答允。其实,你只须假装答允,咱们不是便可相会、便不会丧生在灭绝恶尼的手下了么?”
【45】他轉念未定,那少女和她身後六人已然走近。張無忌一看之下,這一驚更是非同小可,原來那六人他無一不識,左邊是武青嬰、武烈、衛壁,右邊是何太沖、班淑娴夫婦,最右邊是個中年女子,面目依稀相識,卻是峨嵋派的丁敏君。
【46】那村女道:“指使我来杀朱长龄的,是昆仑派何太冲夫妇。峨嵋派的滅絕師太。”
【47】那村女臉色微變,低聲道:“峨嵋派又有人來了。”
【48】說道:“我騙你作甚?想不到峨嵋派中一個年輕姑娘,武藝竟恁地了得。”
【49】张无忌望着周芷若的背影,见她来时轻盈,去时蹒跚,想起当年汉水舟中她对自己喂饮喂食、赠巾抹泪之德,心想但愿她受伤不重。那村女忽然冷笑道:“你不用担心,她压根儿就没受伤。我说她厉害,不是说她武功,是说她小小年纪,心计却如此厉害。”张无忌奇道:“她没受伤?”那村女道:“不错!我一掌斩中她肩头,她肩上生出内力,将我手掌弹开,原来她已练过峨嵋九陽功,倒震得我手臂微微酸麻。她哪里会受甚么伤?”张无忌大喜;心想:“原来滅絕師太对她青眼有加,竞将峨嵋派镇派之宝的峨嵋九陽功传了给她?”
【50】張無忌身子一顫,驚道:“你說甚麽?”蛛兒道:“你眼睛瞎了,就瞧不見我的醜模樣,就不會去瞧峨嵋派那個周姑娘。倘若你還是忘不了她,我便一指戳死你,一指戳死峨嵋派的周姑娘,再一指戳死我自己。”她說著這些奇怪的話,但聲調自然,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一般。張無忌聽她說得凶惡狠毒,心頭怦的一跳。
【51】便在此時,忽然遠遠傳來一個蒼老的聲音:“峨嵋派周姑娘,礙著你們甚麽事了?”
【52】只听得外面那人冷冷的道:“出来!还能在这里面躲一辈子么?”蛛儿握了握张无忌的手,掀开茅草,走了出来。只见小屋两丈外站着一个白发萧然的老尼,正是峨嵋派掌門人滅絕師太。她身后远处有数十人分成三排奔来。
【53】正走之间,忽听得马蹄自西而来。滅絕師太做个手势,众 弟子立时在沙丘之后隐身伏下。两人分挺短剑,对住张无忌和蛛儿的后心,意思非常明白,峨嵋派是在伏击敌人,张无忌等若出声示警,短剑向前一送,立时便要了他们的性命。
【54】峨嵋派虽然人多,却不以众攻寡。两名女弟子、两名男弟子遵从靜玄师太呼喝号令,分别上前堵截。魔教的四人手持弯刀,出手甚是悍狠。但峨嵋派这次前来西域的弟子皆是派中英萃,个个武艺精强,斗不七八合,三名魔教徒众分别中剑,从马上摔了下来。
【55】余下那人却厉害得多,砍伤了一名峨嵋男弟子的左肩,夺路而走,纵马奔出数丈。峨嵋派排行第三的靜虛师太叫道:“下来!”步法迅捷,欺到那人背后,拂尘挥出,卷他左腿。那人回刀挡架,靜虛拂尘突然变招,刷的一声,正好打在他的后脑。这一招击中要害,拂尘中蕴蓄深厚内力,那人登时倒撞下马。不料那人极是剽悍,身受重伤之下,竟图与敌人同归于尽,张开双臂,疾向靜虛扑来。靜虛侧身闪开,一拂尘又击在他的胸口。
【56】这老尼若要拦下那只白鸽,只一举手之劳,有何难处?可是她偏生不理,任由众弟子自行处理。”想起当年靜玄带同紀曉芙等人上武当山向太师父祝寿,隐然与昆仑、崆峒诸派掌門人分庭抗礼,这些峨嵋派的大弟子显然在江湖上都已颇有名望,任谁都能独当一面,处分大事,对付魔教中的几名徒众,自不能再由滅絕師太出手,靜玄、靜虛亲自动手,已然将对方的身分抬高了。
【57】二更時分,忽聽得叮鈴、叮鈴的駝鈴聲響,有一頭駱駝遠遠奔來。衆人本已睡倒,聽了一齊驚醒。駱駝聲本從西南方響來,但片刻間便自南而北,響到了西北方。隨即轉而趨東,鈴聲竟又在東北方出現。如此忽東忽西,行同鬼魅。衆人相顧愕然,均想不論那駱駝的腳程如何迅速,決不能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聽聲音卻又絕不是數人分處四方,先後振鈴。過了一會兒,駝鈴聲自近而遠,越響越輕,陡然之間,東南方鈴聲大振,竟似那駱駝像飛鳥般飛了過去。峨嵋派諸人從未來過大漠,聽這鈴聲如此怪異,人人都暗暗驚懼。
【58】峨嵋派余人也随即惊觉,昨夜各人轮班守夜,如何竟会不知有人混了进来?滅絕師太何等功夫,便是风吹草动,花飞叶落,也逃不过她的耳目,怎地人群中突然多了一人,直到此时才见?各人又惊又愧,早有两人手挺长剑,走到那人身旁,喝道:“是谁,弄甚么鬼?”
【59】張無忌心中忽起憐憫之意:“難道威名赫赫的峨嵋派竟會在西域一敗塗地,甚至全軍覆沒?”又想:“周姑娘我卻非救不可。可是魔教人物這等厲害,我又有甚麽本事救人?”
【60】过了一会,才听得滅絕師太说道:“咱们六大門派这次进剿光明顶,志在必胜,众妖邪便齐心合力,咱们又有何惧?只是相斗时损伤必多,各人须得先心存决死之心,不可意图侥幸,心有畏惧,临敌时堕了峨嵋派的威风。”
【61】只听滅絕師太道:“俗语说得好:‘千棺从门出,其家好兴旺。子存父先死,孙在祖乃丧。’人孰无死?只须留下子孙血脉,其家便是死了千人百人,仍能兴旺。最怕是你们部死了,老尼却孤零零的活着。”她顿了一顿,又道:“嘿嘿,但纵是如此,亦不足惜。百年之前,世上又有甚么峨嵋派?
【62】只須大夥兒轟轟烈烈的死戰一場,峨嵋派就是一舉覆滅,又豈足道哉?”
【63】张无忌见峨嵋派众人虽然大都是弱质女流,但这番慷慨决死的英风豪气,丝毫不让须眉,心想峨嵋位列六大門派,自非偶然,不仅仅以武功取胜而已,眼前她们这副情景,大有荆轲西入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慨。本来这些话在出发之前便该说了,但想来当时以为魔教内乱,举手可灭,没料到魔教在分崩离析之际,群魔仍能联手以抗外侮。今者青翼蝠王这一出手,局面登时大不相同。
【64】滅絕師太冷然道:“杨逍害死你们孤鴻子师伯,又害死紀曉芙,韦一笑害死靜虛,峨嵋派和魔教此仇不共戴天。本派自创派祖師郭祖師以来,掌門之位,惯例由女子担任,别说男儿无份,便是出了阁的妇人,也不能身任掌門。但本派今日面临存亡绝续的大关头,岂可墨守成规?这一役之中,只要是谁立得大功,不论他是男子妇人,都可传我衣钵。”
【65】這一晚峨嵋派的戒備外弛內緊,似疏實密,卻無意外之事。
【66】張無忌腿傷早愈,但仍是假裝不能行走,坐在雪橇之中,好讓峨嵋派諸人不加提防,以便俟機和蛛兒脫身逃走。這時他眼光被身前一名峨嵋男弟子擋住了,須得側身探頭,方能見到那四人相鬥。只見那中年漢子長劍越使越快,突然間轉身過來,一聲呼喝,刷的一劍,在一名魔教道人胸口穿過。
【67】峨嵋群弟子这时才大声喝起彩来。连滅絕師太也点了点头,跟着叹息一声。这一声长叹也许是说:武当派有这等佳弟子,我峨嵋派却无如此了得的传人。更也许是说:晓芙福薄,没能嫁得此人,却伤在魔教淫徒之手。在滅絕師太心中,紀曉芙当然是为杨逍所害,而不是她自己击死的。
【68】蛛兒一直旁觀不語,這時突然說道:“殷六俠,我跟你打聽一個人,成嗎?”殷梨亭手中捧著一碗湯面,回過頭來,說道:“這位小師妹尊姓大名?不知要查問何事?但教所知,自當奉告。”神態很是謙和。蛛兒道:“我不是峨嵋派的。我是給他們捉了來的。”
【69】殷梨亭起先只道她是峨嵋派的小弟子,聽她這麽說,不禁一呆,但想這小姑娘倒很率直,問道:“你是魔教的麽?”
【70】在酣鬥的四人之旁,站著六個身穿黃袍的漢子,袍上各繡紅色火焰,自是魔教中人。這六人遠遠站著,並不參戰,眼見殷梨亭和峨嵋派衆人趕到,六人中一個矮矮胖胖的漢子叫道:“殷家兄弟,你們不成了,夾了尾巴走罷,老子給你們殿後。”穿仆人裝束的一人怒道:“厚土旗爬得最慢,姓顔的,還是你先請。”
【71】殷梨亭只因曾和紀曉芙有婚姻之约,才算比滅絕師太低了一辈,倘若张三丰和峨嵋派祖師郭襄平辈而论,那么滅絕師太反过来要称殷梨亭为师叔了。好在武当和峨嵋门户各别,互相不叙班辈,大家各凭年纪,随口乱叫。但那青年书生称峨嵋弟子为师伯师叔,靜玄等人自非谦让不可。
【72】殷梨亭道:“青书,咱们走罢。”宋书青道:“崆峒派预定今日中午在这一带会齐,但这时候还不到,只怕出了岔子。”殷梨亭脸有忧色,道:“此事甚为可虑。”宋青書道:“殷六叔,不如咱们便和峨嵋派欢位前辈同向西行罢。”殷梨亭点头道:“甚好。”
【73】他隨口呼喝,號令峨嵋派的三十多名弟子分占八卦方位。峨嵋衆人正當群龍無首之際,聽到他的號令之中自有一番威嚴,人人立即遵從。這麽一來,青翼蝠王韋一笑已無法順利大兜圈子,縱聲尖笑,將手中抱著那人向空中擲去,疾馳而逝。
【74】滅絕師太伸手接住从空中落下的弟子,只听得韦一笑的声音隔着尘沙远远传来:“峨嵋派居然有这等人才,灭绝老尼了不起啊。”这几句话显是称赞宋青書的。滅絕師太脸一沉,看手中那名弟子时,只见他咽喉上鲜血淋漓,露出两排齿印,已然气绝。
【75】滅絕師太又是惭愧,又是痛恨,她自接任掌門以来,峨嵋派从未受过如此重大的挫折,两名弟子接连被敌人吸血而死,但连敌人面目如何竟也没能瞧清。
【76】她呆了半晌,瞪目问宋青書道:“我门下这许多弟子的名字,你怎地竟都知道?”宋青書道:“适才靜玄师叔给弟子引见过了。”滅絕師太道:“嘿,入耳不忘!我峨嵋派哪有这样的人才?”
【77】宋青書道:“家父传授晚辈剑法之时,说道当世剑术通神,自以本门师祖为第一,其次便是峨嵋派掌門灭绝前辈。家父说道,武当和峨嵋剑法各有长短,例如本门这一招‘手挥五弦’,招式和贵派的‘轻罗小扇’大同小异。
【78】張無忌道:“這些邪門功夫,學他作甚?殷六……殷六俠說,這韋一笑每施展一次武功,便須吸飲人血,那不是成了魔鬼麽?”蛛兒道:“他武功好,便殺死峨嵋派的弟子,要是他輕功差了些,給老尼姑她們捉住,還不是一樣給人殺死,只是不吸他的血而已。可是人都死了,吸不吸血又有甚麽相幹?名門正派,邪魔外道,又怎生不同了?”
【79】原来宋青書和滅絕師太拆招,被她在第五招上使一招“黑沼灵狐”,将宋青書的长剑震上了天空。这一招是峨嵋派祖師郭襄为纪念当年杨过和她同到黑沼捕捉灵狐而创。
【80】滅絕師太却恨极了魔教,兀自挥剑狂杀。倚天劍剑锋到处,剑折刀断,肢残头飞。峨嵋派弟子见师父不退,已经退下了的又再抢上厮杀,变成了峨嵋派独斗锐金旗的局面。
【81】明教銳金旗下教衆尚有六十余人,武功了得的好手也有二十余人,在掌旗副使吳勁草率領下,與峨嵋派的三十余人相抗,以二敵一,原可穩占上風。
【82】張無忌道:“是!”只得退開。峨嵋派兩名女弟子忙奔過去扶起了大師姊。
【83】她打张无忌的第一掌乃是“飄雪穿雲掌”中的一招,第二掌更加厉害,是“截手九式”的第三式,这都是峨嵋派掌法中精华所在。第一掌她只出三分力,第二掌将力道加到七成,料想便算不能将他一掌毙命于当场,至少要叫他筋断骨折,全身萎瘫,再也动弹不得。哪知他俯伏半晌,便又坐起,实是大出她意料之外。依照武林中的比武惯例,滅絕師太原可不必等候他运息疗伤,但她自重身分,自不会在此时乘人之危,对一个后辈动手。
【84】这一掌是峨嵋的绝学,叫做“佛光普照”。任何掌法剑法总是连绵成套,多则数百招,最少也有三五式,但不论三式或是五式,定然每一式中再藏变化,一式抵得数招乃至十余招。可是这“佛光普照”的掌法便只一招,而且这一招也无其他变化,一招拍出,击向敌人胸口也好,背心也好,肩头也好,面门也好,招式平平淡淡,一成不变,其威力之生,全在于以峨嵋派九阳功作为根基。一掌既出,敌人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当今峨嵋派中,除了滅絕師太一人之外,再无第二人会使。她本来只想击中张无忌的丹田,将他击晕便罢,但殷野王出来一加威吓之后,她再手下留情,那便不是宽大,而是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了。因此这一招乃是使上了全力,丝毫不留余地。
【85】杨逍叹了口气,说道:“事已如此,还有甚么说的?圆真大师,你能饶我女儿一命么?她母亲是峨嵋派的紀曉芙,出身名门正派,尚未入我魔教。”
【86】这一言出口,众人的目光都射向这衣衫褴褛的少年。除了峨嵋派诸人,以及宋青書、殷梨亭、杨逍、说不得等少数人之外,谁都不知他的来历,均感愕然。
【87】峨嵋派中卻只有周芒若眉頭緊蹙,黯然不語,那日她和張無忌相認,知他便是昔日漢水舟中的少年,心中便有念舊之意,後來又見他甘受她師父三掌,仗義相救銳金旗人衆,對他更感欽佩,這時聽到這番不自量力的言語,又見衆人大肆譏笑,不自禁的心中難過。
【88】峨嵋派掌門滅絕師太对众弟子道:“这少年的武功十分怪异,但昆仑、华山的四人,招数上已钳制得他缚手缚脚。中原武功博大精深,岂是西域的旁门左道所及。两仪化四象,四象化八卦,正变八八六十四招,奇变八八六十四招,正奇相合,六十四再以六十四倍之,共有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天下武功变化之繁,可说无出其右了。”
【89】滅絕師太欣悦之下,没留心到周芷若的话声实在太过响亮,两人面对面的说话,何必中气十足,将语音远远的传送出去?但旁边已有不少人觉察到异状。周芷若见许多眼光射向自己,索性装作天真欢喜之状,拍手叫道:“师父,是啦,是啦!咱们峨嵋派的四象掌圆中有方,阴阳相成,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而动者为天,方而静者为地,天地阴阳,方圆动静,似乎比这正反两仪之学又稍胜一筹。”
【90】滅絕師太尚未回答,班淑娴柳眉倒竖,喝道:“峨嵋派的小姑娘,这小子是你甚么人,要你一再回护于他?你吃里扒外,我昆仑派可不是好惹的。”
【91】张无忌心中好生感激,暗想若再缠斗下去,周姑娘或要另生他法来相助自己,要是给滅絕師太瞧破了,可于她有极大危险,于是哈哈大笑,说道:“我是峨嵋派的手下败将,曾被滅絕師太擒获,她们峨嵋派当然比你昆仑派高明得多。”向左踏出两步,右手梅枝挥出,一股劲风扑向矮老者的后心。
【92】这几句话说得十分明白,武当派向以内力悠长见称,自宋远桥以至莫声谷,五人一个个的跟张无忌轮流缠战下去,纵然不胜,料想世间任何高手,也决不能连斗武当五侠而不累得筋疲力竭,那时以强弩之末而当滅絕師太凌厉无伦的剑术,峨嵋派自非一战而胜不可。
【93】滅絕師太明白他的用意,心想:“我峨嵋派何必领你武当派这个情?那时便算胜了,也是极不光彩。难道峨嵋掌門能捡这种便宜,如此对付一个后生小辈?”她自来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虽见张无忌武功了得,但想都是各派与斗之人太过脓包所致,那日这小子何尝不是给我手到擒来?后来我大举屠戮魔教锐金旗人众,这小子出头干预,内力虽奇,又有甚么作为?当下衣袖一拂,说道:“俞二侠请回!老尼倚天劍出手,不能平白插回剑鞘!”
【94】滅絕師太的两条长眉垂了下来,冷冷的道:“锐金旗的众贼是你救的,滅絕師太下手决不饶人。你胜得我手中长剑,那时再来任性妄为不迟。”明教锐金、巨木、洪水、烈火、厚土五行旗下的教众纷纷鼓噪,叫道:“老贼尼。有本事就跟曾少侠肉掌过招。”“你剑法有甚么了不起,徒然仗着一把利剑而已。”“曾少侠的剑法比你高得多了,你去换一把平常长剑,若能在曾少侠手下走得了三招,算你峨嵋派高明。”“甚么三招?简直一招半式也挡不住。”
【95】峨嵋群弟子眼见不对,如此缠斗下去,师父定要吃亏。靜玄叫道:“今日咱们是剿灭魔教,可不是比武争胜。众位师妹师弟,大伙儿齐上,拦住这小子,教他不得取巧,乖乖的跟师父较量真实本领。”说着提剑跃出。峨嵋派男女弟子立时涌上,手执兵刃,占住了八面方位。周芷若站在西南角上。
【96】周芷若望向師父,只見她神色漠然,既非許可,亦非不准,一刹那間心中轉過了無數念頭:“今日局面已然尴尬無比,張公子如此待我,師父必當我和他私有情弊,從此我便成了峨嵋派的棄徒,成爲武林中所不齒的叛逆。
【97】滅絕師太冷冷的道:“峨嵋派今日已然败落,你若不死,日后再行算帐。咱们瞧武当派的罢!六大派此行的成败,全仗武当派裁决。”
【98】武當派和張無忌相認,再加峨嵋派這一去,六大派圍剿魔教之舉登時風流雲散。崆峒和華山兩派攜死扶傷,跟著離去。
【99】楊逍又道:“當下我仍是隱忍不言,這日晚間,夜靜人定之後,我悄悄到女兒房中,來窺探小昭動靜。只見這丫頭正從不悔房中出來。她徑往東邊房舍,不知找尋甚麽,每一間房間、每一處隱僻之所,無不細細尋到。我再也忍不住了,現身而出,問她找尋甚麽,是誰派她到光明頂來臥底。她倒也鎮靜,竟是毫不驚慌,說無人派她,只是喜歡到處玩玩,出于好奇之心。我諸般恐嚇勸誘,她始終不露半句口風,我關著她餓了七天七夜,餓得她奄奄一息,她仍是不說。于是我將教中舊日留傳的這副玄鐵铐鐐將她铐住,令她行動之時發出叮當聲響,那便不能暗中加害不悔。我所以不即殺她,是想查知她的來曆。教主,這小丫頭乃敵人派來臥底,決計無疑,以她精通八卦方位這節來看,只怕不是昆侖,便是峨嵋派的了。只是諒這小小丫頭,礙得甚麽?念她服侍教主一場,教主慈悲饒她,那也是她的造化。”
【100】張無忌見是峨嵋派人衆,不知何以去而複回,而那些人也是從未見過的,朗聲說道:“衆位師太是峨嵋門下嗎?”一名身材瘦小的中年尼姑越衆而出,厲聲道:“魔教的惡賊,多問甚麽?上來領死罷。”張無忌道:“師太上下如何稱呼?何以如此動怒?”那尼姑喝道:“惡賊,憑你也配問我名號!你是誰?”